原标题:医生一小步,医改一大步
近日,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在微博上说,“胡大一教授担任和睦家心脏中心主任,致力于建立心脏內科、外科和康复一体的全心服务。”她还附图为证。此消息立刻引得医生圈里议论纷纷。目前,胡大一本人尚未回应,无从知道他为何有此一步。然而,作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领军人物,胡大一跳槽一家外资背景的民营医院,其影响势必深远。
众所周知,中国的民营医院不成气候。经二十余年发展,虽有万千之数,却无半壁之功。其中不少甚至沦为“广告医院”,业务范围就在“上三路”(指美容、牙科、皮肤病)和“下三路”(指性病、肝炎、不孕不育症)之中,唯利是图,声名不佳。
民营医院如此寒碜,并非全是自甘堕落所致。1997年,国务院明文提出,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可以兴办医疗机构。这自然是一大喜讯,许多资本也认为卫生产业前景光明,纷纷鱼贯而入。可是,政府虽然开了门,却并不放心。同样是为患者看病,民营、公立的待遇全然不同。民营医院除了要像食品企业一样照章纳税外,还面临着诸多难事儿。
这些困难中最让民营医院挠头的有两个:一个是医生,一个是患者。没有患者光顾,医院早晚倒闭;没有好医生坐诊,患者又岂敢上门?民营医院在这两方面天生残缺。
一直以来,多数民营医院都没有医保资格,患者去看病全自掏腰包,这谁受得了?!全国工商联曾就此问题专门向全国政协提交《关于建议将有条件的民营医院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提案》,但时至今日,民营医院进医保的步子仍然很小。
中国的医生,尤其是优秀医生,大多还困在“事业单位”的鸟笼中。之前,各地也曾力推过多点执业,试图突破,却无功而返。事实上,如果没有一个较彻底的人事制度改革,医生就没有自由身,是属于医院的“财产”,受着各种有形无形的制约。另外,在民营医院执业的医生仿佛入了“另册”,晋升、评级皆遭歧视,不自觉就低人一等。这也严重阻碍了医生的自由流动。
这些年来,也有一些无畏者除公职入私门的,可是结果多令人唏嘘。2010年,云南省心血管专家周乐今被民营同仁医院以80万年薪重金延聘,告别供职27年的省第一人民医院。不想,三年合同期未满,院方即将其解聘,双方闹至公堂。早他一年,该省另一位心内科专家李易带领20名骨干,集体投奔民营圣约翰医院,成为全国公立医院最大规模的集体跳槽事件,名噪一时。不想,不及月余,李易就后悔了,宣称自己后半生的目标,就是把自己的整个团队重新带回公职体系。
有如此先例,谁不掂量掂量?可是,没有医生的流动,就不可能有多元化办医的春天。没有多元化办医,新医改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。正因为如此,各级决策者都在努力吹政策暖风。8月,北京市宣布,不管是公立医院,还是民营医院,都将一视同仁,不采取任何歧视性政策。在职称评定、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上,民营医院将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。
如此,胡大一的跳槽,就成了榜样。在盘仲莹的微博下面,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就评价说,“胡大一迈入和睦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,意味中国名医通过流动开始真正体现自我价值。”
无论如何,医生的一小步,必然是医改的一大步。